top of page

「陳佳波保險經紀人事務所」知識與專業,捍衛民眾權益


陳佳波先生個人照



  保險,源自英國倫敦泰唔士河附近的一家咖啡館,當時出海的高風險性使當地居民想出了共同繳交會費,在船隻罹難的狀況下能夠給船東有個保障,而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理論與規章,陳佳波在各家保險與法條中試圖撥亂反正,手握名為知識的槳,航行在茫茫塵世中,希望能夠讓所有在保險法條中迷失的船隻,都能夠順利入港。



金管會核發的執業證書



脫離舒適圈,從新出發


  出身會計系的陳佳波,畢業後在會計事務所從業兩年,因無法接受會計產業日漸嚴重的削價競爭,而導致生活品質與工作狀態受影響,因此轉換跑道至銀行擔任櫃台職員的工作,後來因為懂得理財的關係便毛遂自薦,希望能夠擔任銀行中的理財專員,當時因工作需要受過保險的教育訓練,但銀行的保險種類太過單一,大多為儲蓄險、養老險之類的商品,當時對於保險一知半解的我不禁感嘆怎麼會有如此低投報的投資工具,嗣後在某一次的縮編中他自行提了離職,抱持著好奇求知的心態、想靠自己努力賺大錢的心理,正式進入了保險業。



與老婆的合影



  但進入保險業後的他並不如預期的順利,傳統保險業要求的主軸並不在於法條規章的專業度,而是業務的行銷能力,抱持著學習心態的他在每一次的『表演式銷售』中發現,即便商品賣得出去,但保單的規劃狀態依舊不理想,客戶得到的並不是一份完整的保障,他認為不能只是單純的經營銷售,而忘掉了最基本的專業知識,於是在朋友的引薦下,進入了富易達保險經紀人,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後來的主管許宸瑋,他教導了陳佳波許多幫客戶規劃保單需具備的觀念,這才顛覆了他原先對於保險產業的認知,開始下定決心要更精進自己的專業度。



感謝恩師,吳慶明老師



遇見貴人只是輔助,自己努力才能前進


  在主管的教導後對於產品越來越瞭解,也開始為家人進行保單規畫,後來因為晉升制度較符合自己期望的狀態下,轉至永旭保險經紀人公司,認識到當時的副總劉明朗先生,也是因為他的鼓勵,陳佳波決定報考保險經紀人考試,在補習班中認識到他的恩師吳慶明老師,同時也是保險經紀人公會的理事長,在第一堂課就被大大震撼到的他,明白保險不只是單純的產品交易,還有很多難以計數的複雜法律規範,喜歡挑戰的陳佳波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是激起了他對整個保險環境的好奇心。



與許宸瑋先生一起上台接受歡呼


陳佳波在考試當天依舊認真讀書的樣子(左為劉明朗副總)



  開始應考的他翻閱著艱澀的工具書,對於法條完全不懂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查詢,但這並未使他卻步,想起了年事已高卻依然對法條暸若指掌的老師,念頭一轉,何不就像老師一樣背下所有的法條呢?於是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抄寫的方式,甚至連開車跟吃飯都在默念,終於將一百多條的法律條文都記起來,這也造就到他現在對於幫助顧客的諮詢時能夠輕鬆的聯想到相關的條文。想著老師分享自己曾為顧客與其保險公司不公義的反抗故事,他燃起了鬥志,用背水一戰的決心,在一年內就拿下了兩張保險經紀人的證照,開始了他保險經紀人事務所的故事。



開立人壽保險稅務專班的課程 / 陳佳波正在專心的講課


與劉明朗副總還有同業的廖大哥一起合影



持續精進,展望多元未來


  在網路上經營著保險事業的陳佳波,時常收到客戶的反饋,稱讚自己的服務相當的友善而且快速,他秉持著幫助客戶的理念,先了解市場的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再去辨識風險,依照客戶的預算提供商品建議,進而達到低保費高保障的效果,他說現在的保險市場已經不一樣了,客戶自己都會上網找資料,所以保持專業度是非常重要的,從一開始的產品說明到最後的理賠,以及在理賠金額不夠或根本沒有賠償的情況下,要怎麼運用法條去幫助客戶,這才是身為一個保險經紀人最基本的事情。


  而對於保險已經有深刻瞭解的陳佳波,現在同時也是勞資顧問工會的理事,鍥而不捨的他,現在依舊進修著關於勞資雙方的法規,也準備考就業服務乙級的證照,他認為現在台灣的環境對於雇主以及勞工並不是那麼友善,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促進勞資雙方的和諧,使資方在合法的狀況下不損失利益,同時也能保護到辛苦的勞工。在他理性的外表和談吐中,不難感受到藏在心中對於這個社會的關懷,而真正的力量,是藏在知識中的那份溫柔。



最珍惜的寶貝兒子們






給想要投入創業者的建議:


1. 知識領導,專業服務

2. 無論是帶組織或是教育都要有一個know how

3. 對客人一定要是專業的,才不會流失顧客

4. 與同業的友好才能保持客觀性和全面性


經營關鍵要素:


1. 保大不保小

2. 買對,買夠,買便宜

3. 最重要的是要找對人買(保險人)


經營者語錄:


「人從歷史上得到教訓,卻從歷史上學不到任何教訓」

-過去犯過的錯不要再犯了,必須往前走。


店家基本資訊:


陳佳波保險經紀人事務所

電話:0972 871 687

354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